close

泛黃的葉悄然落下之際,在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就讀MBA的老爺也進入了繁忙的第二學期。此時美國各校一年級的MBA學生陸續收到暑期實習的面試通知,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付出努力不見得能如願,但不付出卻是肯定沒機會。曾經也是MBA學生,現在則是老爺在美國最親密的伴侶,我將以「側錄」的方式,將觀察到的美國商學院經驗和各位朋友分享。

IMG_20150113_113110  (上圖: UCLA 地標: 50週年紀念)

蠟燭兩頭燒,課業和求職之間的取捨

商學院學生對課業學習抱持何種態度?我看過很不同的例子。我有幾位英國MBA同學,留學的目的是將學校知識學以致用在自己的家族企業,因此對於學習特別用心。美國商學院固然不乏類似的學生,但多數的MBA學生可能更在意他們求職的成果,所以當時間有限的情況,課業的學習就被犧牲。尤其本週進入面試的「旺季」,為準備面試而在課堂上缺席的同學不在少數。

對許多學生來說,數百萬的學費是對自己未來職涯的投資,因此當學業和求職的時間分配有衝突時,可以理解取捨的理由;而課業的學習上,則難免落入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窘況。在校友分享的經驗中,學業成績不是大多數雇主的主要考量,除非是應徵 banking與 consulting 的產業,雇主較會參考學生的課業成績。因此許多專注於上述產業的學生為求取優秀成績而在課業上費盡心力……但卻有可能直至投遞履歷時,學校仍未公布學期成績 ……最後只好告訴自己,學問無價,學習不是只為了取得面試 !

去年聖誕節前夕,我在 Columbia 就讀 MBA 的表弟來訪時,說他不需擔心成績會影響雇主的面試決定,因為 Columbia 對於 MBA 學生的成績採取不向雇主揭露的GND的政策Grade Non-Disclosure。在美國,GND政策目前只存在於商學院,並且是少數幾家排名頂尖的商學院,目前沒有任何一家排名介於20至50的商學院採取GND政策。關於GND政策的討論很多,支持者認為採取GND政策,商學院學生可以更專注於networking等求職工作,而不需擔心學業成績會影響雇主的決定。反對者則認為將降低學生的學習意願,並且學業優秀的同學難以脫穎而出。Wharton 和 Columbia 等少數採用GND政策的學校,學生依賴的是學校的響亮名聲,排名20至50的商學院學生則沒有這項特權。

善用校外資源

商學院的 Career Center會提供學生求職資訊。每所學校提供的求職資訊不盡相同,某雇主的工作機提供給 學校,卻不見得會給 學校。因此一些商學院間在求職資訊上有特定的合作(Partnership),讓學生也能利用其他學校的求職資源。學校並未昭告天下這個訊息,因此大部分的同學都不知道有這項資源。來自東岸的表弟透過校友得知這個校外的求職工具,因此利用加州之行,拜訪了UCLA 和 U.C. Berkley 的 Career Center。在這兩所西岸學校的求職資訊中,他取得了十數個 Columbia 沒有的求職機會。若有旅行機會的同學,可詢問學校是否有和其他商學院的合作,有機會取得更多的求職資訊。

其次,當老爺應徵的某些公司,而過去很少錄取校友時,他必須主動利用校外的人脈和管道,向其他商學院的校友請益。因此求職資訊的取得,不只侷限在自己的學校。

同窗之間,是一門學問

論及同學間的相處,我在英國的經驗和老爺的迥然不同。英國是小班制且大多數是國際學生。老爺這屆一年級學生大約360人,以美國學生為主體,國際學生只佔35%。多數的美國商學院都是以美國學生為主體,因此的確需要了解如何和美國同學相處。

我和老爺的觀察是,相對於多數台灣同學對於外國文化的開放心態,對外國文化有興趣的美國同學並不多。處於資本主義發達和民主政治的核心,能夠進入頂尖商學院的美國學生,通常在自己的國家就有機會追求心目中理想中的生活,不像國際學生可能需要至異鄉打拼。這可能是為何僅有少數美國同學會對外國文化有興趣(他們終其一生不須離開美國),所以美國同學可能更關心當地的足球賽,因此不用過度期待他們對亞洲文化有興趣。走入他們的生活圈,我們需要了解美式文化,或者擁有讓美國同學感興趣的本領(另如擅長某項球類運動等)。另外英文能力是最基本的,一口「菜英文」會讓談話很難繼續下去。的確老爺也希望有朝一日將台灣介紹給美國同學,但建立關係會是第一步。

至於國際學生之間,美國的同學可能因求職的關係,比我在英國的同學間,多了幾分競爭情愫交織著革命情感,微妙之處、盡在不言,留給各位未來細細體會……

更多留學心得與海外探險,歡迎加入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dame Spi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